近年来,国内、省内均有在手术中应用骨水泥而发生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报道,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密切关注。本文就相关知识予以介绍,期望临床医护人员有所认识并提升警惕。
骨水泥是由粉末状溶质:50.3g聚(丙烯酸甲酯、甲基丙烯酸甲酯)、9.2g二氧化锆、0.5g过氧化苯甲酰和液体状溶媒:27.6g甲级丙烯酸甲酯、0.6gn,n-二甲基对甲苯胺构成。骨水泥是快凝共聚物,主要用途是能将初次骨折的植入物平稳固定,也应用于植入物松动而引起的翻修手术;用于病理性骨折所致的骨塑形术,脊椎节段的融合、配合的椎节的固定;颅骨缺损的一期或二期修复。
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定义:在骨外科的手术特别是全髋半髋置换术中,由于骨水泥的植入使患者出现一过性或显著的低血压和PaO2的降低,并使大约有0.6-1%的病人出现心搏骤停。此类特殊的症状称为骨水泥植入综合征。
发生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机理主要:加压植入的骨水泥将长干骨的骨髓腔的空气、脂肪、骨髓碎片挤压进入骨静脉系统致肺内血栓形成;骨水泥聚合过程中产热,导致血液热损害而致气栓同时亦可影响凝血系统;骨水泥的植入激活凝血酶原成为凝血酶,诱发DIC,致肺内弥漫性微血栓形成;植入的骨水泥单体和附加物被吸收入血,诱发机体和组织发生过敏反应使机体释放组胺和PGE2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。亦有研究表明,组胺的受体拮抗剂对BICS的发生无明显的预防作用。
植入综合征肺动脉压升高的机理:凝血系统激活后,引起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的聚集,释放出5-羟色胺,可使肺血管收缩,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和肺动脉高压,呼吸顺应性下降和动脉氧分压降低。
骨水泥植入综合征血压降低的机理:肺动脉血管阻力急剧增加,出现右心衰,左心室血容量相对不足,致使心输出量降低,导致血压一过性降低;机体和组织发生过敏反应使机体释放组胺和PGE2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,患者表现为血压明显降低;有报道指出,骨水泥具有对心肌的直接毒性作用,从而导致低心排。
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:一过性的血压下降的特点是下降早、速度快、幅度大。植入后3-5min为血压下降最明显,以舒张压降低为主,10分钟以后一般可以恢复,有的病人表现为血压明显下降;HR在血压降低后明显增快,亦有病人表现为心动过缓,持续时间较长。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以早搏为主,有ST-T的变化;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如:恶心呕吐、头昏头痛。SpO2和SaO2降低,胸闷、气急、呼吸困难等;发生急性肺水肿可有粉红色泡沫痰和双肺听诊可闻及湿罗音;支气管痉挛:有过骨水泥接触史的病人,即使皮试阴性,但再次接触骨水泥仍可引起支气管痉挛。
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是病人在骨水泥植入的过程中,患者表现为突发性的肺栓塞综合征:低氧血症、肺水肿、一过性低血压或明显的血压降低、一过性心动过速或过缓、高热、快速进行性贫血;血流动力学监测表明肺动脉压高、肺血管阻力增加。TEE(经食管超声心动图)对各种栓塞物的存在的诊断很有帮助,但并不可以常规进行。
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预防重点应着眼于手术技术:如各种方法降低髓内压、髓腔内彻底冲洗(脉冲式冲洗系统),降低凝血酶原激酶的活力、骨水泥充分地预先聚合;低温骨水泥的应用,可降低热效应和气栓的形成;术前应用H1、H2拮抗剂能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。
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治疗原则主要是防治低氧血症;保持循环功能稳定;呼吸机辅助呼吸、高压氧疗法;维持体液及离子平衡;大剂量激素的应用。
术中应用骨水泥的管理要点是加强血流动力学监测:BP、HR、SpO2、CVP、EKG的监护,有些病人需要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和Gan-Swan导管的放置,它对反映骨水泥对机体影响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。凝血功能的监测:由于凝血酶原激活引起肺弥漫性血管栓塞的病人有DIC的倾向,可检测INR(国际标准化比值)、PTT、纤维蛋白原凝血功能指标。肾功能的监测:有DIC的倾向病人,肾功能可以损伤,因此应记录每小时尿量;术中常规给氧,提高氧分压;应用骨水泥前相对扩容1000-1500ml,并预先使用缩血管药物如麻黄素、新福林或糖皮质激素,预防可能发生的血管扩张。如血管仍继续下降可重复使用血管活性药,尽快纠正低血压;NO用于急性肺动脉压增高,但亦有研究认为NO的应用并不能降低肺动脉压。
综合以上,外科医生、麻醉科医生、护理人员需要认知骨水泥的结构,发生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机理、临床表现、诊断及处理原则,有效应对,把因应用骨水泥导致的意外事件发生率降低到最小程度。
医务部 麻醉科